前几天看完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一直就想看这本书,苦于没有机会。前些日子,我对一室友说了,我要去当当网买《百年孤独》,恰巧,室友后来在图书馆发现了这本书,她就帮我借回来了,于是在写论文的空隙中愣是把这本书给啃完了。暂时不必买这本书了,但是突然对外国名著感兴趣了,下次逛当当网时,我想买《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和《悲惨世界》。室友经常在当当网买书,她说十二月份中旬再去买,我就和她一起买吧。对于中文系的人来说,书架上也需要基本像样的经典书籍,颇有点装点门面的意思。以前喜欢的郭敬明、明晓溪渐渐离我远了,可能是受专业的熏陶,看的书广了深了,虽然还是喜欢看流行小说,但偏爱的程度有所降低。
看外国小说,写作方法、故事情节和布局这些我都很喜欢,但是外国人名太长,就算我很努力地去记书中的人名,但是关上书本我只记得某某人怎么怎么样,却想不起他叫什么了。所以每次看完书,对别人谈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只能所那个人这个人怎样怎样。我突然想起,我写作时的一个困惑,有时候在写文章的时候灵感一现,想起伟人的某句话某一件,当我要用到作文上时,我却不记得那个人是谁了,所以我每次想文章,我都这样开始“有人说过……”,其实这样也不是不可以,就是很多时候你把人名写出来,可信度会高很多。
《百年孤独》,写了布恩地亚一家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坎坷经历和马贡多这个小镇一百多年来从兴建、发展、鼎盛及至消灭的历史。
布恩地亚家族的成员,各自生活在自己密不透风的孤独的堡垒里,每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来排遣自己的孤独,但实际上却是保持自己的孤独。在书中,有几个人印象很清楚,奥雷良诺上校周而复始地制作他的小金鱼,做了化掉,化了再做;阿玛兰塔织裹尸布,日织夜拆;雷蓓卡闭门封窗,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直到死亡。在这个家族里,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始终没有心心相印的感情沟通,没有推心置腹的切磋商讨,相互之间缺乏信任与了解,缺乏关心与支持。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书名为什么叫《百年孤独》,看完我就明白了,百年可以说是具体小说里的时间也可以说是抽象意义上的时间,反正就是指很长一段时间,一段历史。而孤独,我们可以稍微了解一下作者写作的背景,就可以知道当时拉丁美洲人民的精神生活,孤独就是一个显著的特征。我经过这样的理解,我便能够更好的理解孤独了,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面对孤独这样一种精神状态,如何改变呢?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说:“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那么我想,改变孤独的这种精神状态,其力量必定是团结,也就是说家人一定要团结,彼此互相关心互相支持。
《百年孤独》的确孤独得很彻底,没有留丝毫的余地,书上说布恩地亚家族第一人以捆绑在树死亡、最后一人被虫吃掉、最后整个家族在飓风中消失,其实,可以想象,就这么一个孤独的家族,能留在世上多久呢,消失是它的结局。中国很多小说总是喜欢以喜剧结尾,表达人民美好的愿望,而外国小说则不总是渴求这种团圆式的结尾。但是,无论哪种结局,无论哪本书,只要有点价值,就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说到孤独,其实大家并不陌生,每个人身体里或多或少有一点孤独的气息。当然我们现代人不会像布恩地亚家族的人一样,孤独得那么悲剧,“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神情。”孤独,可能在某一点上看,有点魅力,但过多,则走进布恩地亚家族的怪圈中了。
看完这本书有好些天了,本来心中很有感触,而此刻却感觉文字有点无力。那么,先谈到这里吧。
评论